《書序》
「……為了讓家庭比較好過,所有的工作妳都攔在身上,妳們顧內擱顧外,責任雙頭擔,好飯好菜先給翁婿兒子孫,自己甘願菜尾菜湯拌飯吞……。」
「媽,你喜歡吃魚尾巴喔。」小孩天真地說道。
「……。」媽媽不知如何回應,只能默然一笑。
「我長大買魚尾巴給妳吃好嗎?」小孩再次天真地說道。
「謝謝。」媽媽未想多做解釋,若似欣慰回應著。
《書序》
「……為了讓家庭比較好過,所有的工作妳都攔在身上,妳們顧內擱顧外,責任雙頭擔,好飯好菜先給翁婿兒子孫,自己甘願菜尾菜湯拌飯吞……。」
「媽,你喜歡吃魚尾巴喔。」小孩天真地說道。
「……。」媽媽不知如何回應,只能默然一笑。
「我長大買魚尾巴給妳吃好嗎?」小孩再次天真地說道。
「謝謝。」媽媽未想多做解釋,若似欣慰回應著。
著名的法國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在其名著《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曾提及,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書名《第二性》意指依附從屬於第一性,所謂的第一性即男性。但《第二性》所論述的並不是要劍走偏鋒而爭取成為第一性,而是希望打破性別定型的刻板形象,以期兩性能夠平等共處,並能尊重彼此的自由。女性不應該迴避自己擁有自由的這個事實,如果還在懼怕承受自由、欺騙自己並無自由,那就只會一直成為附庸而已。在彼時,西蒙·波娃的主張確實為後來的女權運動帶來極大的能量,不過,西蒙·波娃建構起的性別平等觀,基本上還是以兩性的生理角色作為論辯的主軸。在今日的世界,對於生理性別的成見已然逐漸被解構,生理因素以外的性別角色在充分尊重個人自由及自主決定之下,性別的多元化發展已是不可避免的重要趨勢。即便如此,前述西蒙·波娃在論辯性別角色的邏輯思維仍可作為今日我們在思索多元性別議題時的基調。
關於「性別」,其實並非單一概念,而是至少涵蓋了四個部份: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表現及性傾向。「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是性別的生理基礎,故有生理男、生理女,以及雙性人、甚至無性者。「性別認同」(Gender dentity)有著心理層面的不同,不受生理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心理男、心理女、流動不居,以及無性別認同者之區分。「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則有著社會化的影響,指的是我們如何去表現自己性別的樣子,所以有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其他表現方式的差異。至於「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以光譜的概念來看,有全然的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以及無性戀者等。以上關於性別的四個面向,分別都使用到了Sex與Gender的概念,雖然兩者常常都翻譯為性別,然而Sex指的是性行為或較為生理上、生物性的性別,至於Gender則是比較屬於社會性及心理上的性別。如果以社會性別(以生理性別為前提)來做區隔,社會上只有兩種性別:男性和女性。但是如果是以性別的四個面向來作區隔,性別是可以有多種排列組合的,例如:同一個人的人格可以是生理女、心理男、中性化與雙性戀。所以,討論性別這概念,必須以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尊重並重視每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每個人的狀態,也才能讓每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更為自由。
進一步有趣的問題是,既然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表現及性傾向都是性別角色的選項之一,那麼,在第一類男性與女性的(生理性別)選擇以外,還會有多少的性別認同選項呢?美國心理學會提供了以下有關性別身份的最佳描述的範例,總計有11種性別認同選項:〔註1〕
|
性別認同選項 |
01 |
奧地利國會大廈位於首都維也納內城區(第一區),是奧地利議會兩院的所在地。奧地利議會(Österreichisches Parlament)是奧地利共和國的立法機關,分別由「國民議會」(下議院)與「聯邦議會」(上議院)兩院所組成。國民議會有183 席議員,直選產生,任期為5年;至於聯邦議會,由奧地利9個邦各自指派代表組成,每邦可指派的數目大致按人口比例分配,因此每屆聯邦議會議席數目略有不同,其任期則由邦議會確定。兩院會有聯席會議,即「聯邦大會」 (Bundesversammlung),一般情況下只有新任聯邦總統就職時,才會召開聯邦大會,以便國會議員見證總統就職。此外,根據奧地利憲法,聯邦大會具有確認彈劾聯邦總統的權力。無論是國民議會、聯邦議會,還是聯邦大會,都在維也納的國會大廈內召開。
國會大廈興建於1874年至1883年,建築設計風格為希臘復興式,最為顯眼的地標則是矗立在大廈前方的雅典娜雕像和噴泉。雖然國會大廈在二戰期間曾嚴重受損,但是大部分已恢復了原貌。筆者於歐洲時間2024.7.28到訪參觀,由於為假日沒有對外開放,所以只能在外部拍攝若干照片,至於內部陳設,則藉由相關網站所搜尋到的呈現展示給讀者欣賞。
圖:奧地利國會大廈外觀全景;來源:自攝
圖:奧地利國會大廈外觀側景;來源:自攝
關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司法宮,筆者曾在先前簡短介紹過(在這裡→https://saylaw2014.pixnet.net/blog/post/355429867),但彼時所提供之建物照片多半是擷取自司法宮官網的間接所得。今年(2024)暑期,利用在國際交流之公務行程結束之餘,終有機會在返國前的空檔親自造訪此處,並藉此機緣直接分享第一手的照片及影片。通常,來到奧地利旅遊的人,鮮少會知悉奧地利司法宮是開放民眾參觀的地方,而且,奧地利優美的景點甚多,也不太會有人會想要去參觀司法機關,遑論這些機關要進去前都還要有高標準的安全檢查,但正是因為這種罕有的情況,參觀的人數不至多到令人掃興。在歐洲時間2024.7.30這一天,與同在德國奧地利進行跨國交流結束的師生分開後,筆者一時興起便來到了從前只在照片上看過的司法宮,能夠身歷其境並親眼目睹令人驚嘆的華麗場景,確實不枉此行。目前,司法宮不但是奧地利最高法院的所在地,該處同時還設有維也納高等法院、維也納民事法院、維也納普通檢察署和最高檢察署等司法單位。以下。就藉由筆者所親自拍攝的照片,來分別介紹司法宮的若干景物。最後,還有QR Code,也是自攝的影片,可透過連結來觀看司法宮的動態場景(記得解析度要調高到HD)。
圖:司法宮大門入口處;來源:自攝
圖:司法官門前的雄獅石雕與羅馬柱;來源:自攝
距今24年前,一位名叫葉永鋕的國中生,因為天生的性別氣質關係,在學校遭遇霸凌。為避免同學們的嘲笑和挑釁,葉永鋕如廁時總會提早去上廁所,或是因為上廁所而晚進教室。2000年4月20日這一天,葉永鋕在廁所發生意外而過世,近因固然是學校環境設備出了問題,但遠因則是因為性別歧視與校園霸凌所造成的。「玫瑰少年」(形容氣質較陰柔的男孩)的故事,直接促成了2004年制定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冀望以此建立起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之後,教育部更是在2022年時,宣布將4月20日這一天正式訂定為「性別平等教育日」。此外,2017年5月24日公布的司法院釋字748號解釋,以及2019年5月22日制定公布的「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更是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以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國家。至此,性別平等的觀念在今天的臺灣似乎已得到相當的重視與落實。即便如此,制度上仍然有有一些亟待改變的地方。例如,以現階段而言,若是生理男性者,因性別認同為女性,欲換發身分證的話(註記欄由男性更改成女性),依據內政部2008年的函釋規定(行政命令),申請變性者,須持 2 位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診斷書,以及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摘除性器官之手術完成診斷書(女性變為男性,應摘除乳房、子宮、卵巢;男性變為女性,應摘除陰莖及睪丸)。由於戶籍法並未規定人民申請性別變更登記必須摘除性器官,因此,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庭110 年度訴字第 522 號判決認為,內政部自行頒布的職權命令,增加法律沒有的限制,不僅違反了「法律保留原則」,還侵害了身體健康的完整性,這是屬於人性尊嚴與人格權的核心領域。要求必須強制摘除性器官,更是違反了違反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不過這項判決沒有通案效力,未來想要免術換證者,在相關規定尚未調整之前,仍然必須透過漫長的訴訟打贏官司才行。前開判決公布之後,內政部表示將尊重個案判決結果,未來將推動性別登記要件之立法工作。不過,法院的判決並不意味著「免術換證」即等於「自由換證」,只是否定了「強醫療模式」(摘除性器官)而已,要申請變更性別登記者,「弱醫療模式」(提出診斷證明書)仍有必要。免術換證另外所衍生的爭議則是跨女「不夠女性」的質疑,也就是說,許多生理女並不想跟心理女(生理男)共用廁所、共用更衣室,甚至於男跨女者的身體是否對女性人身安全造成風險或恐懼都曾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或許在未來,除了在客觀條件上必須投注資源持續營造友善空間之外,在主觀條件上,臺灣社會還需要一些時間持續對話以促進更深度的互相理解。畢竟,看見彼此的不同或差異,進而能夠尊重每一個人,才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得以進步與強盛的基礎跟動力。